起跑线观后感

时间:2025-11-10 10:43:37
起跑线观后感12篇

起跑线观后感12篇

当认真看完一部作品后,相信大家的收获肯定不少吧,为此就要认真思考观后感如何写了。是不是无从下笔、没有头绪?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起跑线观后感,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。

起跑线观后感1

感动,如沁人心脾的甘泉。畅饮甘泉,我们的内心变得澄澈而又明亮。

感动,如熏人欲醉的海风。感受海风,我们的内心变得纯净而又宽敞。

感动,如令人心折的白雪。领略白雪,我们的内心变得安静而又平和。

也许心灵的震撼就是一种感动。话剧《人生起跑线》带给我的虽然不只是感动,但是让我体会最深的却是感动……

故事主要讲了一个从乡下来的女孩安小花来城里读书的故事。小花与苏老师来到大城市,准备来这儿上预备班,可是,苏老师却因为积劳成疾而晕倒了,手足无措的小花只得去当钟点工。而苏老师并不知道小花在当钟点工。在这期间,小花认识了许多好朋友,他们都帮助小花瞒住苏老师她并没有去上学这件事。可是有一天,苏老师还是知道了真相,刚开始苏老师很生气,可当她知道小花是为了自己住院的医疗费而去当钟点工时,她激动得热泪盈眶。最后,小花住的乡村寄来了苏老师的住院费,小花也在大城市里上学了。

人穷志不穷,这是安小花常对自己说的一句话。这句话不仅仅鼓励穷孩子应该奋发图强,并且还告诉了那些以为钱是万能,看不起穷孩子、山里娃的人。家境穷没关系,自己没有志向,那才是最可怕的;相反,人穷志不短的人,将来也可以成为社会的有用之才,就像剧中的孙发发。他爸爸那么惯着他,使他变得目中无人。幸亏在安小花的帮助下,使他改变了错误的想法。

安小花,一个来自山村的孩子,为了得到更好的学习环境,才花那么多的周折,大老远的到城里来。她为了给苏老师治病而放弃学业。她要忍受城里人的歧视,又要打工挣钱交住院费,还要顾上自己的学习,那是一般人一定忍受不了的,可见安小花是多么的坚强。在人生的道路上坎坎坷坷,困难重重,但安小花不向命运低头。这种精神是值得我们赞扬和学习的。

看看安小花,再对照我自己,我不禁脸红了。安小花在这种环境下,不怕困难,可我就不一样了。小时候,我看见毛笔,便觉得很新奇,便想学习。回家后我便请求妈妈。妈妈想想便同意了。我高兴的一蹦三尺高。以后我努力的学书法。有一次,老师要求我们练习书法。我回家后开始练,可没过多久手就酸了,非常麻,从那时起,我对写书法产生了反感。上课心不在焉,回家不好好练习。我跟妈妈说了以后,妈妈摇摇头,帮我辞掉了。现在想起来可真后悔呀!

我懂得了做事一定要坚持

“坚定你的信念,脚下的路自己去走,人生之路,没有过不去的坎。”“‘有理想的人会有明天,没有理想的人只有今天’一句台词,让我们扬起了理想的风帆。”“站在人生起跑线上,凝视前方,珍惜每一个机会,书写美好人生。”

起跑线观后感2

《起跑线》讲述的是一对父母拉吉和米塔为了不让女儿皮雅输在起跑线上,费尽心机、不择手段要把她送进名校的故事,而这所谓的名校,仅仅是一所幼儿园而已。电影的剧情可谓一波三折,一家人先扮富、再装穷,在装穷的事实被贫民窟的邻居识破后,一家人又良心发现了。

《起跑线》的题材非常大胆,批判了印度的阶层固化与教育制度的问题。印度人在这部电影里被分为三个等级:上层阶级、中层阶级、下层阶级。上等人的孩子将来也是上等人。正如富太太所说:“我们送他们到德里的顶尖学校,那样他们长大后就能有所作为,构建他们的未来”。中等人的孩子将来也是中等人。正如培训顾问所说:“如果皮雅进不了顶尖的幼儿园,那她就进不了我国任何一家好大学,如果她的履历表上填的不是好大学,那她就不可能进跨国公司上班”。下等人的孩子将来也是下等人。正如邻居所说:“如何在贫困中生存是门艺术,我会教你的,因为我经验丰富。我爸爸很穷,我爷爷很穷,我太爷爷很穷,反正就是我祖先都很穷,我来自贫困家族。”

剧中,米塔铁了心要把女儿送进排名前五的幼儿园,因为她觉得“不能让女儿接受我们接受的教育”理由是“公立学校学不到东西”,说明人们已经形成了固化的思维。但是后来他们又发现自己与上层阶级格格不入,说英语的富家子弟根本不和说印度语的皮雅玩耍。因为,英语在印度不仅仅是一种语言,更是一种阶级的象征。好学校尽可能地只收上层阶级,不去好学校读书就很难成上层阶级,不成为上层阶级又很难被好学校录取,这完全就是一个怪圈。

为了进入好的幼儿园,皮雅每天要上各种各样的补习班,连睡觉的时间都被剥夺,这难道不是我们身边孩子的现状吗?为了好学校,家长们一掷千金挤破头地购买学区房;周末的舞蹈班、奥数班哪个不是人满为患。用鸡汤大号的流行话语套路,这是一个贩卖中产阶级焦虑的电影。这样的故事让人亲切,它会发生在北上广深,也会发生在你回不去的老家。把最好的都给孩子这一点无可厚非,但是当不懂茫然的时候,出现各种不同声音的时候,就需要理智的去判断,哪些该做哪些不该做,因为急于求成,而采取了各种非常规手段,最终就会导致一步错步步错,一个谎言需要无数谎言来补漏的结局。

最贵的最好的不一定就是最适合的,找准自己的定位,选择最适合的才是最正确的。每个孩子都是不同的个体,因材施教才是我们应该关注的重点。

起跑线观后感3

不拼“小升初”

印度教育体系采用小学-中学12年学制,中学不分初、高中,且很多学校属“12年一贯制”。小学和中学自然衔接,没有“小升初”或“中考”,决定升学与否只是门槛较低的期末考试。

学者中学的老师乌米什·沙阿介绍,“只要不是三门主课考试不及格,就可以顺利升入中学”。主课有数学、英语文学、英语语法、科学和社会研究等。在孟买,所谓及格是百分制试卷过40分。

印度“高考”是教育竞争最激烈的阶段,每年都有大约1000万人参加。印度著名高校,如印度理工学院和尼赫鲁大学,录取率相当低,只为成绩绝对优异的学生准备,绝大部分学生不会把它们当成志愿。

大部分高考生的目标相当现实:考一所普通高校,学点专业技能,毕业后参加工作。今年参加高考的学生穆丝坎告诉记者:“我想考一家医学院,毕业出来后从事医务工作。在印度,医生的社会地位很高。”

男生马南就读“普通”私校学者中学。他的母亲说:“印度高考竞争太激烈。我们家马南喜欢板球,想成为板球运动员。我们会尊重孩子的选择。”她对孩子的未来不显得特别焦虑。

印度家长们真这么“知足”?

“学校即阶层”

影片中文译名为《起跑线》,英文名为《Hindi Medium》,直译是“印度中产”,关注的是印度中产阶级难以逾越现状、既无法挤进“上流”、也不愿融入“下层”的尴尬。

对印度观众而言,这部电影戳中的“痛处”是社会阶层固化现实。印度由于特殊的历史和文化,阶层固化问题一直存在,而现有“公私分立”教育制度不仅无力消解阶层固化,反而在某种 ……此处隐藏6071个字……也让我联想起了自己身边的一些孩子。

这部电影情节很简单,一对夫妇为了让孩子能够从小就获得最好的教育、走上人生巅峰而绞尽脑汁择校的故事。学校要求学生必须住在学区房,还要对孩子父母的学历、职业、谈吐思维、衣着品味等因素纳入考量。

夫妇两人为了让孩子进入好学校,先是假装富人,搬进了学区房,初入上流人士场所,结果洋相百出与周围人格格不入。一番周折以后,女儿皮雅还是被学校拒绝了,理由是学校不想录用店铺老板的孩子。

印度政府为了改变这种状况,特地规定,包括名校在内的所有学校,必须有25%的入学配额要留给贫困学生。

乍一看这似乎是对贫困家庭的保护,但实际上这种粗糙的政策本身就是一种不公,上流阶层凭身份,贫困阶层靠政策,中产阶级便成了姥姥不疼舅舅不爱的一群人。也正是这一点,拉吉夫妇在假装上流人失败以后,不得不板筋贫民区,开始扮演穷苦家庭,目的还是为了给女儿争取宝贵的入学名额。

同样的事情再次发生,贫困家庭并非那么好扮演,本来不属于这个阶层的人,又怎么能适应得了这样的生活?丑态百出以后,拉吉夫妇的女儿依然没有得到入学配额,原因很简单,正如学校老师的一句话如果我把这个穴位给一个贫困孩子,那我怎么从中收益?

父母都不想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,这部《起跑线》说的是印度的家庭,实际上中国的家庭也是这样的。如连夜排队入学、高价购买学区房、盲目追求全英文授课、跟风接受早教,强迫孩子学习各种兴趣班等等。

看完电影我五味杂陈,尤其当看到希亚姆的儿子落选的时候,眼泪还是忍不住留下来。

还有影片的最后,私立学校的家长会上,拉吉带着公立学校的孩子们登台演出,孩子用他们的努力和天赋向大家展现了他们的实力,他们是如此的快乐有活力,他们不知道社会的压力,他们只是无忧无虑地生活着。他们不知道外界阶级差别与歧视他们很快乐,他们的未来一片灿烂。

由此我想到了我的学校,一所农民工子女学校,这里的孩子也许没有优越的家庭条件,可能也缺少父母无微不至的关怀,但是他们很快乐,他们一样可以学习,一样可以开心的玩耍,他们的潜力无限,他们的未来一片灿烂!

起跑线也许没有那么重要,顺其自然,厚积而薄发,孩子也能拥有美丽的明天!

起跑线观后感11

最近上映的印度电影,每一部都非常精彩。印度电影历来故事简单,但是总能针砭时弊,笑中带泪,打动人心。昨天又去看了印度电影《起跑线》,很扎心,与大家一起分享。

一对中产阶级暴发户,妻子觉得自己和丈夫之所以不能挤入上流社会,是因他们没得到好的教育,所以一心要把女儿送入最顶尖的私立学校,享受最好的教育资源,为此不吝啬金钱和时间,在想尽一切办法都行不通后,他们伪装成穷人骗取底层孩子升学福利名额。故事核心是主人公夫妻乔装成穷人到贫民区后发生很多感人故事。后来主人公良心发现,放弃私立学校名额。

印度电影从来不遮遮隐隐,很多时候把印度残酷的现实,血淋淋的摆在观众面前,像阶层固化、贫富差距。主人公问男二,你叫什么名字,他说,我没有名字,只有富人才有,我爷爷、我爸爸、我都是穷人。在穷人眼中,喝一瓶矿泉水都是奢侈,会说一句英语都不是这个阶层的表现。他们无力抗争,只能一代又一代忍受贫穷。

看完印度电影,感觉我们生活在中国还是幸运的。至少在上升的中国,虽然贫富差距巨大,阶层固化还没有完全成型,如果足够勤劳是可以脱贫的,比如万千大军的快递小哥,也许不会大富大贵,但是温饱不愁,也许将来还有更大的打拼空间。

女主人公很像每一个中国妈妈,为孩子的未来焦虑,为孩子选择学校动用一切关系。我也是这样的妈妈,我们是一个普通的工薪家庭,当年为了孩子升入最好的幼儿园,小学,初中以及最好的班级也是绞尽脑汁,不遗余力(高中更多是凭考试成绩,也是前面选择的结果),中间也发生很多惊心动魄的插曲。

假设当年没有最好的教育资源,孩子会考入名校吗,答案是否定的。考大学容易,考名校是绝对需要拼教育资源的。高考对普通人家,是唯一改换门庭的方式,所以很好理解为什么全民族都这么重视择校,因为教育资源有限。

我和孩子做一个对比,都是省重点高中,当年我身边有一部分农村孩子考入名校,现在生活无忧。女儿读高中时,身边没有农村孩子,几乎都是城市的。最后全班同学都考入名校。孩子升入大学后,更是如此。这些年城市和农村差距、教育的不公平都越来越大。因为很多孩子已经输在起跑线,他们没有机会学习正规的英语,没有机会学习奥赛,拓宽理科的思路,没有机会学习各种课外班,没有机会享受最好的师资,他们想跳出那个山村,只能是成年后出来打工,做最简单的体力劳动。据说京东已经开始使用机器人操作,未来如果机器人代替人工,最先遭受打击的便是这些没有文化的外来务工人员,哎,长叹一声,我们能为他们做什么?

起跑线观后感12

昨晚在影院看完印度电影《起跑线》,很赞~还是一如既往地反思、批判,印度探讨教育的优秀电影,之前便有经典如阿米尔汗主演的《三傻大闹宝莱坞》。

本片选取的视角与我国当下中小学的择校热如出一辙,女主希望幼女将来成为精英贵族,于是为了进入当地一流小学名校,逼迫有钱而俗气(与所谓的有文化有阶层的精英相对)的丈夫,想方设法,诸如~买学区房、彻夜排队、报培训班、六处找关系,均告失败后,不惜混特困户指标而搬去棚户区做假穷人,历经挫折与磨难,最终幸运中签,但影片并非仅为了展现国人所说的可怜天下父母心,印度优秀电影的立意之深,毫不夸张地说~甩中国电影好几条街。

本片男主有着自己的教育理念,却一直迁就妻子的想法,一再妥协,为融入所谓的上流社会努力改变自己~那是对妻子和女儿的爱。男女主为了名校的特困生指标,装作穷人移居棚户区遭遇种种困难,邻居的贱民夫妇不顾旁人非议,在生活和工作上给予了真诚的帮助,贱男还坚决不许男主在银行柜员机取钱(男主哄说是迫不得已偷钱),却不惜在马路上故意被撞~讹人车主钱财给这假穷人小孩凑学费,这正直而善良的穷邻居让人深受感动。男主为幸运中签却也挤掉穷邻居小孩名额而深感愧疚,本打算私下资助读渣校的穷邻小娃,见现状之差而改变主意,决定赞助整个学校提高软硬件教育质量,穷父见娃进步明显而欲感谢渣校的慈善赞助者,终于发现富人邻居的为富不仁(作假,挤占自己穷人指标),准备举报,但看到女娃和赶来劝阻的男女主,却又心软放弃了~他理解父母的爱,却不耻于、不原谅男主欺骗的行为,男主幡然醒悟,在女儿名校礼堂的节目带领渣校学生精彩表演,展示了教育的平等,并揭露自己造假的事实,决定将女儿从这家培养精致的利己主义者的所谓名校,转学到自己资助的那家所谓的渣校,目的就是为了教育小孩~要成为有爱心、讲平等、懂分享、正直善良的人,仰不愧于天,俯不怍于人,做一个顶天立地大写的人。

这男主,在同样出自平民阶层的名校女校长的眼里,简直是人性猖狂。男主以自己的实际行动,让妻子心悦诚服,为女儿的教育,做出了绝佳的榜样。

人家有改变国家的电影,我们有改变电影的国家,当有一天我国也能拍出这样的电影,而不是整天什么战狗、厉害了那啥之类的时候,我也会去买票看国产电影并在深夜用手机敲上千字影评。

《起跑线观后感12篇.doc》
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,方便收藏和打印
推荐度:
点击下载文档

文档为doc格式