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流楼主16lz.com

我们每个人一直都在努力学习中...

谈读书

admin2021-01-26131

  最近和杨绛先生的《我们仨》不期而遇,感触很深的除了这个模范家庭的浓浓亲情之外,还有就是这个书香门第的读书氛围。农村里自然少有江南钱氏这样的书香门第,有一些比较年老的大门上习惯写“耕读第”三个字,或许只是一种愿望,读不读就不明白了。因此,从小就没怎样读过书,算起来真正读书开始还是初中毕业以后的暑假,不明白怎样淘到一本《白话史记》,虽然是个不全的盗版书籍,但却构成了以后的知识结构。

  在经济高速发展的这天,淘宝也进一步增强了人们对普通文献的检索潜力,从此不再去书店找那本书有没有?在什么位置?有没有类似的书。然而,微信微博等网络中充斥着的各类信息已经泛滥成灾。人们不仅仅把有限的时间花在读文章上面,同时也花在了从超多的爆炸性的信息中筛选和甄别有用的文章上,甚至读完以后还要花时间在想“到底是真的假的”?因此,单靠读公众号和微博已经远远满足不了人们的.读书需求,浅阅读和零碎阅读如同快餐和零食虽然可口,但容易造成“虚胖”,而深阅读如同粗粮才会增加营养,从而变得“敦实”。

  “自古不谋万事者,不足谋一时;不谋全局者,不足谋一域”。读书也能够改变一个人的胸怀和格局。一个人不可能经历所有的热闹、所有的惊心动魄和风云际会,不可能单靠经历而到达“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,麋鹿兴于左而目不瞬”的境界,但能够透过读书去感知和改变。书读得多了,想得多了,听得多了,看的多了,胸怀宽广了,格局大了,自然就明白了什么重要什么不重要,也就明白了什么事该投入多少的精力。毛主席手不释卷,掌上千秋史,胸中百万兵,他说道:“说战略胜利取决于战术胜利这种意见是错误的,因为这种意见没有看到战争胜败的主要和首要问题,是对于全局和各阶段关照得好或者不好”,他老人家的这句话一下子否定了“战术决定战略”,“战斗决定战争”,也就否定了充斥在各类心灵鸡汤中的“细节决定成败”。以前听说过这样一个故事:

  掉了一只马掌,瘸了一匹战马;

  败了一次战役,丢了一个国家。

  文如其人,读书也能够认识那些未曾谋面的知音、良师和益友。古人常把“立德、立功、立言”作为人生三不朽而毕生孜孜以求,因此经常“立言”藏之名山,传之其人,这或许是中华文化连绵千年而经久不衰的一个原因。惺惺惜惺惺,虽相隔百世,透过书籍,也能够读懂作者,引起共鸣。比如李际均、乔良、王湘穗等教授的学术作品洋洋洒洒,夏虫不可语冰,只有读进去以后,才会懂得其深沉的忧思和对历史负责的态度。他们以独特的智慧和风骨,唤醒手握重器的蒙眬者,颇有春秋战国谋士陈其利弊、纵横捭阖之气。学术研究当如此,不然万马齐喑、千篇一律,又何来百家争鸣、百花齐放?天涯若比邻,这些阅历丰富的长者、博士生导师以书的形式存在于眼前给予人生点拨,或许会改变一个人的生活轨迹。

  然而,说了些读书的好处,读书最难的却是“知行合一”。知是行之始,行是知之成。有的时候悟出一个道理很容易,而要去践行却很难。比如“实事求是”,说起来容易,理解起来容易,写起来更容易,然而做起来却不是那么容易。我记得在《人民的名义》这部电视剧里有一个情节,法学教授出身高玉良不断地吟诵抄写一首《好了歌》,并以此委婉地劝说官迷心窍的得意门生祁同伟,说明《好了歌》中的道理不是不懂,然而自己却一错再错,锒铛入狱,实在是可悲可叹,为后世读书人敲响警钟,惊醒梦迷人。

  蓝兔|作者

为谁而活上一篇 
 下一篇我的生命

相关文章